羊苴(jū)咩(miē)城(白语:yon‧zon‧mix[1]),又称“阳苴咩城”、“阳苴𠴟城”、“苴咩城”,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。城池遗址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区,北至桃溪南岸,南至绿玉溪北岸一带。先后为南诏、大长和、大天兴、大义宁、大理国和大中的国都[2]。
阳苴咩城遗址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大理州大理市大理镇坐标25°42′04″N 100°08′45″E / 25.70113°N 100.14582°E / 25.70113; 100.14582分类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时代唐-元编号3-58认定时间1987年12月21日
阳苴咩城北城墙遗址,左侧为桃溪
阳苴咩城遗址文保碑
目录
1 名称
2 历史
3 发掘、保护
4 参考资料
5 延伸阅读
6 外部链接
名称
编辑
此章节需要扩充。
“苴咩”音“jū miē”係现代读音,方国瑜将“苴咩”的中古汉语音拟作“tshia mia”,即《蛮书》向达校注的“上音斜,下符差切”。
历史
编辑
羊苴咩城原为河蛮所居之地[3],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被南诏占据[4]。大历14年(779年),南诏君主异牟寻将国都由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[4][5]。902年南诏国为鄭買嗣所篡,改国号为长和。后又被趙善政改为天兴,年號尊聖,次年楊干貞廢悼康帝改为义宁。直到937年白族人段思平得国,建立大理国。羊苴咩城也于此时改名为大理城。明朝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明将沐英攻下大理城后,在羊苴咩城基础上修建今大理古城,旧城被废弃,逐渐掩没[5]。
发掘、保护
编辑
此章节需要扩充。
1985年9月,被公布为第一批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;1987年12月,被公布为第三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[5]
参考资料
编辑
^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;赵衍荪,徐琳编著. 白汉词典. 成都: 四川民族出版社. 1996: 397. ISBN 7-5409-1743-1.
^ 中国历史大辞典·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编. 中国历史大辞典·历史地理. 上海: 上海辞书出版社. 1996: 334. ISBN 7-5326-0299-0.
^ 蠻書/卷05. 维基文库 (中文). 大和城、大厘城、陽苴咩城,本皆河蠻所居之地也。
^ 4.0 4.1 薛琳主编. 新编大理风物志. 昆明: 云南人民出版社. 1999: 107. ISBN 7-222-02726-2.
^ 5.0 5.1 5.2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. 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大全. 昆明: 云南民族出版社. 2006: 58–60. ISBN 7-5367-3459-X.
延伸阅读
编辑
马长舟. 阳苴咩城之考察与研究.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. 1985, (2): 28-32.
段伶. “阳苴咩”考. 大理师专学报(社会科学版). 1995, (2): 76-79.
赵云; 王育珊. 南诏古城“阳苴咩”地名译音考.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. 2016, 26 (4): 110-117.
外部链接
编辑
大理羊苴咩城遗址
大理旅游项目文物勘察时发现的千年遗迹未受损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