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邙岭上清宫与下清宫——以宫命名的道观

洛阳邙岭上清宫与下清宫——以宫命名的道观

相传老子李耳就是从这里骑着青牛西出函谷、再渡流沙、不知所终的。东汉时期,张道陵也是在这里修炼悟道,然后经桐柏、奔东南,在龙虎山成就了一代天师的威名,被尊奉为五斗米教的创始人。

隋朝建立后,这里有了一座规模不大的老君庙。数十年后,李渊建立大唐,牵强附会地与老子联宗,奉道教为国教,以此彰显自家门第的高贵和以唐代隋的合理。

唐高宗更是将这里的道观升格为“宫”,寓意这里的建筑可与皇宫并论。自此,出现了中国道教史上第一座以“宫”命名的道观。之后高宗又把上清宫改为太微宫,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供奉其中。

玄宗对道教更加痴迷,对上清宫喜爱之极,欲罢不能,曾三次想把上清宫从翠云峰搬迁至洛河以南自己曾经的住所,只是遭到了当时文人士绅的反对而未能如愿。然而,他对道教的初衷不改,进一步明确老子太上轩辕皇帝的地位,下诏在两京和各地州府兴建太上玄元皇帝庙,并多次挥动御笔,亲自为上清宫更名,提升称谓等级。从玄元皇帝庙到太上玄元皇帝宫,从玄元宫又到太微宫,如此频繁的名称变更,正是这座道宫在玄宗心中份量的体现。他还让吴筠、张果等知名道士前来讲学,借助学堂形式浓厚氛围,弘扬道教。

一时间,上清宫的地位急速攀升,几乎成了李唐王朝的宗室家庙。艺术家们也纷至沓来,画家吴道子创作《五圣千官图》装饰道宫墙壁,雕塑大师杨惠之雕刻老子石像,取代了简朴的木制排位,大诗人杜甫写就《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》的长诗,留下了“山河扶绣户,日月近雕梁”的佳句。

然而好景不长在,好花不常开,世间万物逃不过盛极必衰的魔咒。安禄山、史思明发动叛乱攻占洛阳,焚毁了城内的许多道观,上清宫也遭到洗劫,于是上清宫带着一身伤痕,走进了五代时期,在那个烽火连天的53年中,全国的道观都遭到了严重破坏,上清宫自然不能幸免,在乱世中举步维艰,苟延残喘。

历史拉开了大宋的序幕,经过漫长寒冬的上清宫终于又迎来了烂漫的春天,出身洛阳夹马营的太祖赵匡胤、太宗赵匡义兄弟俩怀着对故乡的美好情愫,时常造访上清宫。太祖回乡途中遇到阴雨,命人到上清宫祈祷,阴沉的天空便变得晴朗,这越发坚定了太祖心中对道教的虔诚。太宗赵匡义为了能够随时看到上清宫,让人在汴梁城内严格按照洛阳形制仿制了一个上清宫,引得全国争相仿效,于是洛阳独有的上清宫便在大宋的疆土上四面开花。

宋真宗把道教推崇到国教的地位,他亲率文武百官御驾上清宫,大宴三日,与民同乐。看到吴道子的《五圣千官图》,更是赞不绝口,要求大臣将壁画临摹下来,带回汴京,以便时刻欣赏。大臣担心画技不精而招致皇帝怪罪,就趁大修之际,铲掉壁画,换上自己的画作,以此保证临摹与壁画分毫不差。一件稀世珍品就这样毁于一旦。

靖康二年,金朝南下攻取首都汴京,掳走徽、钦二帝,致使北宋灭亡。中原大地落入敌手,上清宫失去了皇室的庇护,日渐荒废。金代之后,崇尚喇嘛教的元朝统治者对道教更是不屑,上清宫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。进入明朝,上清宫在嘉靖年间迎来最后一次辉煌,从此之后便荣光不再,带着满身的沧桑,被历史的大潮裹挟向前,在断垣残壁中艰难地延续香火。

如今的上清宫,虽经多次修缮,但规模已经今非昔比。道观院中仅存老君殿、三清殿、翠云洞、玉皇阁等建筑,这些房舍尽管大都是政府拨款新建的,但它背后的厚重历史依然让人感到院落中的异样氛围,只是香客寥寥,显得十分落寂。

而曾经不受皇室待见的下清宫,则是另外一个样子。两个道观相距不过2公里,但下清宫却是金碧辉煌,院内香客往来,香烟缭绕。相传这里是老子炼丹时拴牛的地方,因此自古就叫做青牛观。历代皇帝认为一头青牛不配享受香火,对下清宫总是不以为然。但它作为上清宫的姊妹宫观,在民间受到尊崇,故每次大修又会顺带把它纳入规划,至于名称,则无暇顾及,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它只叫青牛观,直到宋太祖时期,才正式把它升格为宫,定名为下清宫。不过,道士们似乎对“青牛观”这个称谓情有独钟,“古青牛观”四个大字至今仍端居山门门楣的中央,“下清宫”与“太清宫”的匾额只能屈居左右两侧。

与上清宫相比,今天的下清宫明显要气派得多,门前有高大的牌坊,青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,山门内外都有青牛雕塑。院内立有很多石碑,东西配殿之间小桥流水,钟鼓楼也已初见雏形。最夺目的则是高处的三清殿,飞檐翘角,琉璃覆顶,雕梁画栋,殿中供奉着道教中的最高神灵——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。

上清宫是道教发展的晴雨表。上清宫今天的凋敝也是道教日渐式微的象征。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,衰败的原因固然很多,但其中主要原因恐怕是道教“清净无为”思想的使然。这种思想使得道士清高孤傲,不理俗事,采取先度自己后度世人的态度,缺乏主动弘道的责任感。另外,“口口相传,不留文字”的传教方式,也使道教蒙上一道神秘的色彩,在众生的眼中,已经看不到对老子“道”法实践的本来面目,映入眼帘的都是热衷法术的迷信表象。反观佛教,一进入中国,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一起,儒道两教中合理的成分也被它改头换面,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。这种善于变通的接地气做法,一下子赢得了许多信众,使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。看来,无论什么事情,应时而“变”才是永恒的“不变”法则。

【原创】文/图:孙成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学ps的软件哪个好用一点?这篇测评帮你省下冤枉钱!
魔兽世界法师1到60升级攻略,手把手教学
365投注终止

魔兽世界法师1到60升级攻略,手把手教学

📅 10-01 👁️ 6770
刘强东:人大四年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
365投注终止

刘强东:人大四年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

📅 09-15 👁️ 5524
Win10输入法没了怎么恢复_Win10输入法不见了怎么调
咚漫漫画
beat365最新版

咚漫漫画

📅 08-04 👁️ 1603
叮咚钱包理财靠谱吗?
365投注终止

叮咚钱包理财靠谱吗?

📅 09-03 👁️ 28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