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所说的珠江口,一般指伶仃洋。
△珠江口地图
2
珠江为何有八口?
珠江“三江汇集、八口入海”的水系特征,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。
(1)气候原因
珠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多年平均降雨1200~2200mm,全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为1470mm。每年6-8月份,受锋面系统、台风等影响,多暴雨天气,流域内易发洪水。
充沛的降水和多发暴雨,让珠江下游低洼区极易泛滥,分叉溢流。
△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
(2)地形原因
一方面,珠江三角洲一带有不少基岩残丘,如广州白云山、中山五桂山和南海西樵山等,河流因此分流。清代只有东三门(虎门、蕉门和横门)和西三门(磨刀门、虎跳门、崖门)入海,且都是由山地挟持的地形。
阅读
珠江三角洲为何山丘罗列?
典型的三角洲是平原坦荡、起伏轻微,而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却是山丘错落,特别是在西北江南缘一带,有不少海拔四、五百米的高峰。
星罗棋布在三角洲上的山丘,如广州白云山、中山五桂山和南海西樵山等曾是浅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岛屿,珠江水系携带来的泥沙正是以它们为沉积核心逐渐淤积扩展,连接成陆,“酿造”出拥有独特河网与地形的珠江三角洲。
由于形成机制,不少山丘的四周还保留着海蚀和海积的地貌(海蚀崖、海蚀穴等)。
另一方面,珠江三角洲虽有山丘起伏,但地势总体地平,河流到此流速放缓,再加上潮水顶托等因素,泥沙沉积,形成沙洲,水流遇沙洲易分叉。近百年来,横门与蕉门间的乌珠(山名)大洋,已淤成万顷沙,蕉门外移,又另成新出海口洪奇门(沥),是为东四门。西边虎跳门和磨刀门间已淤成冲缺三角洲,把海岛连陆,称鸡啼门,最终形成今天八门入海情况。
△中山市西江入海口水道分叉略图
(3)地转偏向力影响
由于下游地势平坦,泥沙淤积、土质疏松,珠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易弯曲、崩岸、改道、分叉。
△蕉门水道
(4)海侵海退影响
自晚更新世以来,经历三次海侵和3次海退的过程,也影响着珠江口的侵蚀与沉积,塑造着河口地貌。
3
入海口不止一个的河流还有哪些?
其实,入海口有多个的河流还不止珠海,甚至还不少,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。
(1)恒河
恒河,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,流经印度后进入孟加拉国,河水通过无数水道注入孟加拉湾。
主要汊河有四条:代杜利亚(Tetulia)河、沙赫巴兹布尔(Shahbazpur)河、哈蒂亚(Hatia)河及巴莫尼(Bamni)水道-注入孟加拉湾。
△孟加拉国地形和水系卫星图
(2)密西西比河
密西西比河全长为6020千米,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、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中国的长江,是整个北美大陆的第一长河。
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,河堤两岸多沼泽,洼地分布,河口分三支成鸟爪状向海外伸展。
△密西西比河三角洲
(3)尼罗河
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,它发源于大湖地区的卡盖拉河,自南向北流贯非洲东北部,最终注入地中海。
根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记载,古时尼罗河在进入三角洲以后分成了7条支河,由东向西依次是 Pelusiac, Tanitic, Mendesian, Phatnitic, Sebennytic, Bolbitine 和 Canopic。而现在,由于河道的淤积和变动,三角洲上的主要支河只剩下两条:西边的罗赛塔(Rosetta)和东边的达米耶塔( Damietta)。
△尼罗河三角洲
部分内容源于百度,图片均选自网络。
— END —
整理:吴洋洋、孙月飞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